文章分類Article

為什麼緊張時深呼吸沒有用(下)?

分享到



圖 /陳垣長
文 /凃冠宇 臨床心理師

 

艾德華·克拉帕雷德(Edouard Claparede)是一位神經學家。他拜訪過一位罹患失憶症的女性患者,但女患者始終無法記得他。所以克拉帕雷德每次都需要重新介紹自己。

 

有一天,克拉帕雷德想做個實驗,在手裡藏了一根別針,然後如同過往一般跟女患者握手。女患者被別針刺痛後,眼睛瞪大地迅速縮手!等到下一次拜訪的時候,女患者一樣不認得克拉帕雷德。克拉帕雷德伸出手來打算再次重新介紹自己,但這次女患者卻怎樣也不肯跟他握手。雖然她意識上不記得被刺痛的事、不記得眼前這個人,但卻隱約知道和這個人握手可能會有危險…

 

焦慮是一種感受,往往是某種過去經驗被喚醒的結果。即使記憶功能還正常,但我們仍擅長遺忘,時間一久會忘記許多曾經讓我們很有感覺的事。我們以為忘了,但這個情緒經驗仍以無意識的狀態儲存在大腦的某個地方。只有不斷地透過聯想及放慢腳步思考才有機會讓他再次浮現出來。

 

解決問題?還是提油救火?

本能上,我們遇到不舒服就很想做些什麼。只要能遠離這不舒服的感覺就好。

舉例來說,聊天的時候,有些人會停不下來、一直講話。不是因為健談,而是只要聊天過程中出現沈默,就會覺得尷尬、覺得不舒服。為了避開這樣的感受,想到的辦法就是找話題一直講,彷彿只要沒有沈默就不會不舒服了!

不過,真的是這樣嗎?要讓自己一直保持在有話可說的狀態,往往擔心的問題沒解決,反而又是另一個壓力來源了。

不舒服後的行動,目的雖然是想去除不舒服的感覺,但許多時候,急著行動就像是提著油桶救火,反而越幫越忙!急著行動,也容易讓我們忽略這個不舒服所乘載的情緒經驗是什麼?情緒經驗也因此始終保持在無意識的狀態。

至於聊個天,有什麼好緊張的呢?會有什麼過去經驗可以被喚醒嗎?舉個例子,有些人遇見沈默時,想到的是…「怎麼辦?他會不會覺得我很無聊?我這樣好像不好」,或是「每當沈默時,都會讓我想到爸爸開扁前的那一刻」,這些焦慮背後都潛藏些故事。

情緒過後,如果我們沒有留時間給自己思考,也就不會清楚這個不舒服真正是想傳達些什麼,但忘記的情緒仍在背景運作著,會找到機會再次被喚起,焦慮也隨之反覆出現。

 

以深呼吸爭取思考空間

深呼吸這類放鬆技巧屬於相對有效的「行動」,幫助我們緩解當下的不舒服,讓我們不至於陷入提油救火的惡性循環。心、身都穩定了下來,暫時截斷了惡性循環,我們就有機會爭取更多的時間與心理空間,想想到底怎麼了。


深呼吸好像有用,但效果不持久!?

如果我們只習慣行動,也總是停在行動,不太去思考這個感覺的背後到底傳達了什麼樣的訊息。當下的不舒服或許可以靠一些方法獲得舒緩,但一陣子後或換個場景,又會藉由不同的事件借屍還魂、故態復萌,這就是「深呼吸好像有用,但為什麼效果不長久」的原因。這也是為什麼面對強烈的焦慮,多數心理師仍會建議接受心理治療/心理諮商。

 

唯有真正地了解自己在焦慮什麼,才有機會處理到那些以為已經被忘記,但其實一直被牢牢記住的情緒經驗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