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最新消息

2024-01-18

最新消息 | 心理諮商裡會經驗到的兩股力量


文/ 臨床心理師 凃冠宇
資料來源/ 維基百科
 

柏拉圖曾在「理想國」裡提出一個哲學的概念,他透過蘇格拉底與葛勞康的對答,說了一個故事: 有一個地底的洞穴,裡面住著一堆永遠被囚禁的人。這些囚犯被綁著鏈子,只能盯著牆壁,完全看不到背後的出口,也看不到彼此。在他們身後的遠處有一堆燃燒的篝火,把牆壁照得一片明亮。囚犯們面對洞穴牆壁,看不到火光是從哪裡來,只看得到牆上被投射的影子,如果洞穴內有人在移動,囚犯會以為是影子在移動;當有人說話時,洞壁上的回聲讓囚犯以為是那些影子在說話。他們把這些影子當作生物,並把所有發生的事情理解為這些生物的行為。牆上演繹的故事,對他們來說都是真相,絕對的真實。他們從這些影子中歸納出一整套學問,並試圖從它們的出場和動作中找出一系列的規律,並由此推論和猜測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,表現最好的甚至可能會得到其他人的讚賞。


蘇格拉底問:「如果有個人被釋放出去,看見了外面的世界,他會有什麼反應呢?」


當這個被釋放的人初次面對陽光,可能會在強光刺激下痛苦不堪,產生的錯亂幻覺。相比於過去熟悉的光影,他可能會認為所看到的東西都不是現實。因此,他希望重新返回自己習慣的位置,因為他只想相信壁上看見的真相。如果使用武力將鬆綁的囚犯從洞穴中拖出,他也許會覺得非常不舒服,因為強烈的陽光會使他睜不開眼,剛開始時,他什麼都看不見。慢慢地,他也許會適應眼前的新鮮事物,其過程也許是首先識別光影,然後是水中的倒影,最終才是人和事物本身。如果抬頭看,他也許會先習慣夜晚的星空,然後才是白天的日光,最後才敢於直接目視太陽,從而感受太陽的獨特之處。只有這時,他才能理解,是太陽造就了光影。有了這些經歷和認識,他不會再願意回到洞穴,他不再關心那裡的光影學問,以及其它囚犯的讚譽。

蘇格拉底又問「如果這個人再次回到洞穴裡呢?」

那麼他肯定需要重新的慢慢適應洞穴里的黑暗。所以在一段時間裡,他可能會在光影的理解上落後其他囚犯。而洞裡的其他人可能會覺得他在外面搞壞了自己的眼睛。他們可能會嘲笑他,認為離開洞穴根本不值得一試。如果有人想試圖解放這些囚犯,把他們帶到地上,他們可能會殺了他。

寓言說了些什麼?為什麼心理諮商需要好一段時間,而不是幾次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?直接告訴我方法或所謂的真相不就好了嗎?
許多人有這樣的疑問,一來是治療師要認識一個人會需要一段時間,包括認識自己也是需要時間的喔。二來是心理諮商還蠻仰賴自我覺察和發現,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「不能叫醒夢遊中的人」,如果不是依靠自我覺察,而是在對自己還沒有夠多準備的和理解的情況下,由外人突然告知的話,那會激起一個人心理強烈的激盪和內在世界的崩塌感,就像是洞穴寓言中硬要把一群習慣在洞穴生活裡的人拖到地面上,這些囚犯感受到的不會是被解救,而是被蠻橫的對待以及被侵犯的感受;拖出來看到的也不會是真相,只會是一堆強烈且不舒服的刺激。接著為了恢復心中的失序感,只會激起更大的抗拒力量,那更是與諮商的目的和當事人的福祉背道而馳了。

寓言還說了些什麼?諮商裡經驗到的兩股力量
洞穴裡的囚犯,也象徵著我們內心不同的聲音、面向。心理諮商的目的之一雖然是想幫助當事人梳理自己的感覺,但在這過程中當事人心裡都會遇到兩股力量在對抗,一個是想要知道自己怎麼了,尋求真相的力量;另一個是不斷想要回到熟悉且習慣的地方,也就是拒絕看見的力量。這兩股力量往往不可避免的是相伴而行,只是互有消長。

許多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接觸心理諮商,是希望可以開始去認識和看見自己,但真要去談自己的感覺,甚至看到過去自己沒意識到的部分,有些人會開始經驗到像洞穴後初見陽光的不舒服感,這會讓一個人渴望返回自己習慣的位置,會想要跑走,浮現結束諮商的想法和衝動。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治療師會在當事人提出結束諮商的決定時,會邀請一起想一想想要結束的感覺,然後再做決定的原因。因為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踏出洞穴,如果就這樣逃回去了,真的很可惜,如果能多待一會,多感受和理解一會,也許可以比過去多認識一點過去沒遇見過的世界。

 

TOP